
在红泉社区的九师白杨市一六七团,退休职工陶玉庆与动听的音乐已紧密相连。十多年来,他以自己对音乐的热爱为纽带,牵头成立了民间乐队并创办了“三点半课堂”。不仅为社区内的音乐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温暖的精神之家,更通过悠扬的旋律活跃了边境团场的文化生活,成为了传递和谐与快乐的重要媒介。
2009年,陶玉庆临近退休时,带着对音乐的深厚情感,在团场的支持下,成立了红泉社区民乐队,并无偿担任队长及音乐教师。他开始发掘周围热爱乐器的职工群众,带领他们学习笛子、二胡、小号、萨克斯、电子琴等乐器,培养大家的演奏技艺。
然而,乐队的成立并非一帆风顺。初期面临着资金不足和器材匮乏等多重难题。家人朋友劝他放弃,然而陶玉庆却被队员们渴望学习的眼神深深打动,坚定了继续下去的决心。乐谱架不够,他自己动手制作;乐器坏了,他用自己的钱购买配件修理。为了保证乐队的正常运作,他个人已经投入超过四万元的资金。
陶玉庆感慨万分地回忆起当初的艰难:“那时候,什么都没有,乐器、经费全都缺乏。家人和朋友都很心疼我,劝我放弃。但每当我看到队员们那双渴望学音乐的眼睛,我告诉自己,无论多难,也要坚持下去!”
展开剩余59%这份坚持终于得到了回报。从最初的几个人到如今涵盖老中青三代、拥有80多位成员的大家庭,乐队不仅成为了团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也通过不断的排练和演出,提升了队员们的音乐水平与艺术信心,音乐的快乐也传递给了更多职工群众。
退休居民刘汉江的变化尤为明显:“陶队长亲自教我识谱、拉二胡,原本我完全不懂音乐,现在已经成为了乐队的骨干。音乐让我重新找到了充实和快乐的退休生活。”
乐队的成长与影响还激发了团场孩子们对音乐的浓厚兴趣。2016年7月,陶玉庆再次行动,在团场的支持下开设了“三点半音乐课堂”,利用周末和假期,免费为孩子们提供音乐知识和乐器演奏的教学。无论严寒酷暑,风雨交加,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从未缺席课堂,坚持不懈地传授音乐。一批批孩子在他的细心指导下,音乐知识和演奏水平都有了显著提升。如今,彭新阳等学生已经成为了班级中的佼佼者。
彭新阳回忆道:“是陶老师的耐心教导和‘三点半课堂’的坚持练习让我进步,音乐带给我无尽的自信和快乐。”
陶玉庆和他的乐队成员们也积极参与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活动中,借助团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平台,通过乐器教学和公益演出,传播着中国民族乐器的魅力和屯垦戍边的伟大精神,深深植入全团职工群众的心中。
截至目前,由陶玉庆带领的志愿者乐队已开展超过40次志愿服务,组织了60多场公益表演,受益群众达2000人次。陶玉庆,用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音乐架起了一座沟通心灵、温暖社区的桥梁,谱写了一曲服务群众、情系团场的动人篇章。(图文,第九师融媒体中心,李睿,方娜)
发布于:山东省创通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