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年12月,我脱下了挚爱的军装,手攥退伍证,在营区门口站了很久。那一刻,我只有一个念头:回到生我养我的勐海县打洛镇曼夕村,把部队里锤炼出来的那股“闯”劲和“实”劲,全都用在家乡这片热土上。2021年,我当选为曼夕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从那时起,“筑牢边疆堡垒、带领群众致富”这个信念,就深深烙在了我心里。走在寨子的田间地头,脚下的泥土混着茶香,耳边是乡亲们的欢声笑语,我知道,这就是我作为“兵支书”最踏实的选择——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实干回应期待。
党组织是“主心骨”,堡垒强则民心安
“党组织是村里的‘主心骨’,只有堡垒建强了,群众才愿意跟着走、往前闯。”这是我经常和村“两委”班子、党员同志们说的话。退伍多年,“服从命令、听党指挥”的军人本色始终没变。抓党建、强组织,成了我上任后的头等大事。我们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坚持每周组织党员干部集中学习,认真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累计完成57次,标准不降、力度不减。我们还创新形式,把会开到茶山上,开到联防所里,既解决实际问题,又提升履职能力。党员们都说:“这样的学习,既有‘硝烟味’,更有‘泥土香’!”村里大小事务,我们都坚持集体商量、一起干,从产业规划到一条水渠怎么修,都摆在桌面上谈。我常对班子成员说:“咱们是战友,更是乡亲们的‘服务员’,廉洁自律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松!”看着曼夕村先后荣获“云南省卫生村”“西双版纳州文明村”“西双版纳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行政村”等荣誉,我也拿到了县级“优秀党务工作者”,但我深知,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全村党员拧成一股绳拼出来的——堡垒强了,群众心里才踏实。
展开剩余44%产业是“摇钱树”,乡亲腰包鼓起来才算数
曼夕村地处中缅边境,山多地少。虽然守着好山好水,但前些年乡亲们日子过得还是紧巴巴的。我这个“兵支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部队教会我“不打无准备之仗”,发展产业就得“量体裁衣”。茶叶和蜂蜜是我们村的传统产业,可过去大家只会“埋头种、等客收”。我主动联系西双版纳技术学院的专家,请他们来村里办培训班,从茶叶杀青的火候,到蜂蜜摇取的技巧,专家手把手教,我跟着学、跟着记,再带着党员骨干挨家挨户帮村民改进技术。在专家的指导下,茶叶亩产提高了,取蜜技术也上去了。2024年,曼夕古茶销售额达到750多万元,橡胶产业也挣了140多万元,今年我们又扩种了300多亩火龙果、热情果,光是这一项就增收260多万元。
群众是“心上人”,日子甜了才算真振兴
在村里走得多了,我深知乡亲们最盼望什么:路好走一点,娃娃上学方便一点,邻里更和睦一点。这几年,我们持续推进“提质工程”,7个村民小组的内部道路全部硬化,修通了从曼火景到曼夕上寨13.4公里的村路,建成邮政快递点8个、公厕8座、文化活动场所8处,完成危房改造89户。村里还组建了“布朗弹唱小花队”,培养了11名布朗弹唱传承人。老人们用三弦琴弹唱党的政策,孩子们唱着“民族团结一家亲”。如今的曼夕村,茶山上机器轰鸣,互市点人来人往,孩子们在新修的操场上奔跑。有人问我:“老岩,你图个啥?”我笑着回答:“咱是军人,退伍不褪色;是党员,就得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边疆的风里,有茶香,有蜜甜,更有党的旗帜在飘扬。只要我还干得动,我就会继续带着乡亲们在乡村振兴的路上闯下去,让曼夕村的日子,像古茶一样醇厚,像蜂蜜一样甘甜——这,就是我,一个“兵支书”的承诺!
来源:云岭先锋
发布于:北京市创通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